关灯
护眼
字体:

3084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p;  有不限制次数的试错机会,生物科学的技术怎么可能不快速发展?

    为这些生物科技的突破贡献出生命的,又何止有几万几十万人?

    上午的时候林奇就去视察了脑机接口工厂,一开始科学家们的想法,是在后脑的位置预留一个接口。

    经过手术就能很好的把生物芯片和大脑连接在一起。

    但这有一个问题,问题在于整个过程必须通过手术完成。

    得有专门的医生为需要脑机接口的人,切除一小块颅骨,进行开窗,然后把生物芯片埋在皮下,然后为它加装一个保护网。

    在开窗口的位置上,安装一个钢片。

    这种手术其实并不复杂,对专门的医生来说大约二十分钟就能做完一台。

    但他们面对的是差不多七亿的“活跃用户”,就算只有一般人会尝试这个,也有三亿台手术要做,根本没有这么多医生和时间为他们提供手术。

    所以在林奇的强烈要求下,科学家们很快就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尝试,找到了最新的解决办法——鼻腔入侵连接。

    整个脑机大约有三公分长,从单侧鼻腔完全推入后,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它会刺穿额前叶,然后预埋下柔软的神经连接线。…。。

    针头肯定是硬质的,并且是中空的,它的作用是为神经连接线植入脑组织提供一个通道。

    等通道打开后,它就会从脑机上脱离,从鼻腔里掉出来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鼻腔内的脑机和大脑的连接会是非常柔软的。

    通过融合喷雾,人们并不会感觉到难受,也不会感觉到呼吸有什么不适应,甚至都无法轻易的触碰到鼻腔里的东西,它会进入更深处。

    为了设计出这样一个小东西,并且能够很快的进入批量生产当中,理所当然的也有很多人奉献了他们的生命。

    但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
    其实一开始科学家们并不是这么设计的,他们有的人提出并且尝试了通过耳通道建立连接。

    还有人通过摘除眼球的方式建立连接。

    但无论他们怎么选择,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“门槛”,比如说眼部连接,这就需要做一个眼球摘除手术,虽然理论和实际也完成了链接。

    可不会有人会为了接通脑机把自己研究摘除了。

    耳通道链接也是一样,也需要做一个小手术,大概几分钟的时间,但结论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不会有人因为需要脑机,就让自己的单侧听力受到影响。

    但鼻腔链接就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它不需要做手术,没有人会因此失去什么,至少表面上是如此。

    连接的路径清楚有效,额前叶被刺穿并不会给人们造成任何的损害,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做过额前叶的摘除手术之类的,手术后人还能活着——这就是放弃道德底线的技术发展证明。

    只要愿意进行大量的人体实验,生物科技总能够发展很快。

    林奇甚至现场看见了建立连接的整个过程。

    一男一女两名接受实验的人,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,先对鼻腔喷了一些药剂,然后把机体塞了进去,并用推杆推到了最里面的位置。

    紧接着负责安装的医生释放了信号,两人都出现了明显的脑袋后仰的现象。

    科学家解释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,他们并不是疼痛,而是冲击力对大脑产生了一些影响,他们本能的向后仰头避免大脑受到伤害。

    这个动作并不会影响预埋连接线的质量,更不会造成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接着每个人的鼻腔里都掉出来一根可以伸缩的针,完全展开大约有五公分左右。

    没有鲜血,没有痛苦,他们甚至都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适。

    随后林奇还见到了之前就接入脑机的人,他们做了不少剧烈的运动。

    打网球,打篮球,跳跃,奔跑,最终都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脑机胶囊一旦释放,就会勾住周围的组织。”

    “它很轻盈,所以剧烈运动并不会让它对周围的组织造成什么影响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我们的神经线也足够长,并且在药剂的作用下,增生的神经和脑组织会在三个月的时间里,逐渐把损伤的地方填补上。”

    看着那些人们正常的活动,生活,林奇非常的满意。

    这个项目的进展很快,而且使用的实验人体也比较少,还不到一万人,可以说是整个项目中人体实验做的最少,效果却是最好的!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39314142。。

    ...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